在打造个人IP时,如果你问我,定位、产品、内容、运营、服务,哪件事情最重要?
毫无疑问是“内容”,在IP的后端,内容可能就是你用来收费的产品(线上或线下课程、咨询、社群),在IP的前端,内容是你通过各渠道(内容平台、朋友圈)获取流量、塑造品牌、获得认同、促进交易的载体,甚至可以说没有内容输出,就不存在“个人IP”。
在传统媒体时代,可能还存在不一定需要IP自己去生产内容,因为那是渠道垄断、注意力集中的时代,你可以通过大预算的广告投放、内容定制与公关传播去塑造一家企业的品牌、一位企业家的IP,现在也仍然有一些机会,但算是凤毛麟角。
我们在谈个人IP轻创业的时候,强调的是轻资产、轻投入,不花费流量预算,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自己去生产内容,通过内容去获取流量、塑造品牌、获得认同、促进交易,且依靠有价值观的内容筛选过来的用户,信任感最强,最能促成交易。
每个人擅长的内容形式不一样,有的人擅长长文字写作(公众号文章),有的人擅长短内容(微博、朋友圈、小红书);有的人擅长书面表达(写文章、写书、写课程、线上文字交流),有的人擅长口语(视频制作、直播、演讲、现场交谈),在目前这个多平台、多渠道的时代,总有一款最适合你,关键是找到你的所长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,以及这个阶段最适合的平台。
也有人可能觉得自己啥都不擅长,我自己认为这不太可能,每个人天生就是一个表达者,只是缺乏一定的训练,甚至只是隔着一层薄纸,一点就能破解掉内容生产的困境,更何况个人IP打造时的内容生产,并非要做一名专职、专业的内容生产者,大多数时候,只需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、技能、经验、经历,或者在销售的产品说清楚就可以。
大多数人的困扰可能是,如何做到内容生产的可持续,保持一定水准的同时又同时保持一定的频率,这些需要细细梳理,我自己已经佛系日更600天+的内容了,这还只是我工作中的一小部分,在此之外,我还同时持续给客户写商业稿件、公司内部的管理和沟通时也持续生产相应的内容,在如何做到“持续”方面,也就是“写什么”方面,我可以提供一些思路。
大量的人可能会说,要输出,你得先有输入,这话当然对,但我认为输入未必能保证输出,因为输入比输出更容易,输出更难一些,所以,这个逻辑应当反过来,用输出倒逼输入,这个才能保证输出、以及让输入变得更有目的。
所以,我们最优先考虑的是打造个人IP时,你先怎么做选题,有哪些内容你可以写,而且不难写,简单归纳有四种内容来源:
所以,你输出什么内容,就是告诉世人“我是谁”。你输出什么内容,你就会成为什么IP。
个人品牌就是个人的内容输出
移动互联网时代,或者说微信时代,个人的内容输出需要做到4个要点:
2、社交化
打造个人IP,必须借助社交工具。
要么微博,要么微信,要么QQ空间,知乎,百度百家...
目前所有社交平台,微信的生态圈是最健全的,也是最容易实现商业变现的。
主要的阵地包括微信个人号、微信公众号、微信社群。
我们作为加拿大FLORA品牌的中国运营代表,有自己的自媒体矩阵,自己的超级IP,自己的产品社群。
商业模式越简单清晰,越有生命力。
3、圈层化
你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你。
所以IP打造,聚集粉丝,要想清楚你要在哪个群体聚集势能。
不知道怎么定位用户群体?
【用户画像】:人以类聚,只吸引特定圈层的人。
我们富兰的自媒体矩阵,目前吸引的就是逐步扩大的中产,对自然的健康营养品有需求,对健康生活有追求的这么一个圈层。
重要的一点:
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!
4、节奏化
内容产出最忌讳的是:
“不定期”的没有内容!
你是诗仙李白,老不写诗,谁能记住你?!
所以做个人IP,内容质量是一方面,内容的节奏是另一方面。
节奏包括频率与结构,不再细说,需要的@我聊。
介绍一个【 1%法则】:
互联网上100个人,
只有1个人会创造内容,
另外10个人会互动,
剩下89个人浏览。
这个法则最先是从Youtube上统计数据分析出来的,一些其它网络数据也在慢慢证明这一点。比如维基百科中50%的内容是由0.7%的用户提供的,而超过70%的文章是1.8%的用户分享的。
只要你开始写作并分享,就已经是1%中的一员!
所以,分享你擅长或有心得的干货,持续下去,你会拥有自己的IP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