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海省份的朋友你肯定知道,他们从小味蕾就被培养得很敏感,一条鱼是活着宰杀的还是半死了宰杀的,蒸熟了他们也能尝出来。
为什么有的人,干啥都能够比别人更容易?
比如说,更容易获得信任、更容易达成销售、更容易让陌生人喜欢、更容易适应不同环境、更容易在不同时代成功……
我最近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“势能”不一样,势能(potential energy)本来是一个物理学词汇,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,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。
势能是状态量,又称作位能,我觉得“状态量”、“位能”,都能够比较精准地概括我想要表达的——你在任何一个阶段所拥有的的能量比别人更多,你在相同的位置上也拥有更多的能力,而且这种能力能够随时间接转化成其他能力,或者直接释放出去。
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些媒体老师们,有的已经持续成功了近20年了,在报纸时代,是很知名的记者,在杂志时代,是很受欢迎的专栏作者,在博客、微博时代,拥趸很多,在公众号时代,长盛不衰,这就是“势能”和别人完全不一样。
我回忆了一下,我周围那些干啥都成的人,发现他们的一些可以模仿的路径,以及一些积累“势能”的一些共同点。
01 求学、职业履历
有的人是求学经历比较牛,比如说是清华、北大本科毕业,或者本硕连读,有的可能还是高考各类状元,这个标签会持续伴随他们一生,而且外界会对这个标签给到正向激励和反馈,这些人一般自尊心都不会太差,会持续不断地精进和努力。
于是,他们只要偶尔在朋友圈、在社交场合主动或被动、经意间或不经意间提及,都能给自己的专业、职业加分,大家也会更信赖他们,自然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好地信任背书。
还有一种是职业履历不错的,从校招开始,进入的就是各类大厂,阿里、腾讯、华为、联想、中海、万科、南方周末,就是第一份工作,就属于该领域内NO.1,并且在岗位上也持续奋斗,加薪、升职都不差的那种,你和他聊天,他都是平台思维、全球视野,在一些求职中、传播中、合作中,拥有极高的自主选择权,而不是等着被人选。
02 考证
国内有几张相对难考一点的证书,文科生的有注册会计师、法律职业资格考试,以前还包括保荐代表人,有的人需要考很多年,才能拿到一张证书。
但是总有一些人,一年能够一次性全部通过,于是在投行圈、律师圈,总有一些人通过了多个资格考试,即使在人人都有证书的圈内,他们也比一般人更亮眼,出去培训、讲课,在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学员面前,就更让人佩服了。
03、知识输出
有的人工作五年、十年,没有任何成果沉淀下来,只是在工资、职务上有所提升,有少量的能够用数字量化的工作成果,但这些成功,可能换一个行业,就失去了效应,或者让别人无感。
但有的人不一样,持续地进行知识输出,有的表现为专业书籍出版,有的表现为可以线下讲授的系列课程,或者线上发售的知识付费课,有的表现为博客、公众号上的文章。
任何一种方式,只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,都是一旦建立势能,长期可供使用。
04、行业深耕
有的属于长期深耕一个行业,比如说汽车行业,一旦做的时候够长,专业性、人品受到认同,行业生态圈的人都比较熟悉,谁都会给几分薄面。
比如说亲子教育领域,10年前的那些质量还不错的书,还一直在畅销榜单上,他们转型做电商、做产品,都更容易获得相关群体青睐。
一个新人进入行业,需要耐心和时间,有时候并非实力的原因,而是积累的“势能”不够。
05、兴趣爱好
这属于兴趣爱好范畴,我们之前说过,有的对航旅、有的对酒店、有的对信用卡、有的对名表、有的对珠宝、有的对基金投资、有的对房产投资……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兴趣爱好,自然就会先成为这个圈子里面有影响的人,然后慢慢通过互联网平台,变得被更多人喜欢。
一旦在这个领域,占据了一部分人的心智,就能够随时间做正向积累,并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衰落。
06、个体特质
总有一些人,相对另外一些人特点更鲜明,很容易获得认同。
最近我们在讨论同行的一些销售人员时,有的人一年拜访了100个客户,而且是垂直领域的,你一听就暗自佩服,基本上每3天拜访一家,即使按一天拜访2个客户算,也需要50天的时间,换一份工作时,这些数字会帮助你说话。
有的是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跑步,或做其他锻炼,身材保持的很好,有的是像集邮一样,满世界跑马拉松。
作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,对于你做不到的事情,你自然会比较佩服这些做到了相应事项的人,因为佩服就会心生好感,心生信任感,他们活出了你期待的样子,他们就会有明星、网红、意见领袖的光环。
积累势能需要满足这么几个共同点:
一是可视化,就是你做的事情,至少要让别人能看到,如果能够交付给别人,那就更好了,你的专业性,要么表现为权威的证书、要么表现为公开的文字、要么表现为大伙认同的产品、要么表现为公众知道的公司,
二是有门槛,可以是量的积累,也可以是质的提高,一般人没那么容易做到,很简单的事,量的积累也会让人佩服,锻炼几个月不难,难的是坚持锻炼,写日记并不难,难的是像曾国藩那样坚持写日记。
三是可正向叠加,你做的一件事,可以成为做另外一件事的基础,不需要另起炉灶,即使是追热点、跟风,你也要考虑这里面有哪些是不变的,是未来长期用得上的,否则就不是积累,而是消耗,时间过去了,但势能却没建立起来。
四是具有可传播性,自传播或者他人帮你讲述的时候,能记住,或者场景化,有冲击力,久而久之,就变成了你的品牌故事,或者传奇性故事。
为什么有的人,干啥都能够比别人更容易?
比如说,更容易获得信任、更容易达成销售、更容易让陌生人喜欢、更容易适应不同环境、更容易在不同时代成功……
我最近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“势能”不一样,势能(potential energy)本来是一个物理学词汇,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,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。
势能是状态量,又称作位能,我觉得“状态量”、“位能”,都能够比较精准地概括我想要表达的——你在任何一个阶段所拥有的的能量比别人更多,你在相同的位置上也拥有更多的能力,而且这种能力能够随时间接转化成其他能力,或者直接释放出去。
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些媒体老师们,有的已经持续成功了近20年了,在报纸时代,是很知名的记者,在杂志时代,是很受欢迎的专栏作者,在博客、微博时代,拥趸很多,在公众号时代,长盛不衰,这就是“势能”和别人完全不一样。
我回忆了一下,我周围那些干啥都成的人,发现他们的一些可以模仿的路径,以及一些积累“势能”的一些共同点。
01 求学、职业履历
有的人是求学经历比较牛,比如说是清华、北大本科毕业,或者本硕连读,有的可能还是高考各类状元,这个标签会持续伴随他们一生,而且外界会对这个标签给到正向激励和反馈,这些人一般自尊心都不会太差,会持续不断地精进和努力。
于是,他们只要偶尔在朋友圈、在社交场合主动或被动、经意间或不经意间提及,都能给自己的专业、职业加分,大家也会更信赖他们,自然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好地信任背书。
还有一种是职业履历不错的,从校招开始,进入的就是各类大厂,阿里、腾讯、华为、联想、中海、万科、南方周末,就是第一份工作,就属于该领域内NO.1,并且在岗位上也持续奋斗,加薪、升职都不差的那种,你和他聊天,他都是平台思维、全球视野,在一些求职中、传播中、合作中,拥有极高的自主选择权,而不是等着被人选。
02 考证
国内有几张相对难考一点的证书,文科生的有注册会计师、法律职业资格考试,以前还包括保荐代表人,有的人需要考很多年,才能拿到一张证书。
但是总有一些人,一年能够一次性全部通过,于是在投行圈、律师圈,总有一些人通过了多个资格考试,即使在人人都有证书的圈内,他们也比一般人更亮眼,出去培训、讲课,在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学员面前,就更让人佩服了。
03、知识输出
有的人工作五年、十年,没有任何成果沉淀下来,只是在工资、职务上有所提升,有少量的能够用数字量化的工作成果,但这些成功,可能换一个行业,就失去了效应,或者让别人无感。
但有的人不一样,持续地进行知识输出,有的表现为专业书籍出版,有的表现为可以线下讲授的系列课程,或者线上发售的知识付费课,有的表现为博客、公众号上的文章。
任何一种方式,只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,都是一旦建立势能,长期可供使用。
04、行业深耕
有的属于长期深耕一个行业,比如说汽车行业,一旦做的时候够长,专业性、人品受到认同,行业生态圈的人都比较熟悉,谁都会给几分薄面。
比如说亲子教育领域,10年前的那些质量还不错的书,还一直在畅销榜单上,他们转型做电商、做产品,都更容易获得相关群体青睐。
一个新人进入行业,需要耐心和时间,有时候并非实力的原因,而是积累的“势能”不够。
05、兴趣爱好
这属于兴趣爱好范畴,我们之前说过,有的对航旅、有的对酒店、有的对信用卡、有的对名表、有的对珠宝、有的对基金投资、有的对房产投资……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兴趣爱好,自然就会先成为这个圈子里面有影响的人,然后慢慢通过互联网平台,变得被更多人喜欢。
一旦在这个领域,占据了一部分人的心智,就能够随时间做正向积累,并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衰落。
06、个体特质
总有一些人,相对另外一些人特点更鲜明,很容易获得认同。
最近我们在讨论同行的一些销售人员时,有的人一年拜访了100个客户,而且是垂直领域的,你一听就暗自佩服,基本上每3天拜访一家,即使按一天拜访2个客户算,也需要50天的时间,换一份工作时,这些数字会帮助你说话。
有的是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跑步,或做其他锻炼,身材保持的很好,有的是像集邮一样,满世界跑马拉松。
作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,对于你做不到的事情,你自然会比较佩服这些做到了相应事项的人,因为佩服就会心生好感,心生信任感,他们活出了你期待的样子,他们就会有明星、网红、意见领袖的光环。
积累势能需要满足这么几个共同点:
一是可视化,就是你做的事情,至少要让别人能看到,如果能够交付给别人,那就更好了,你的专业性,要么表现为权威的证书、要么表现为公开的文字、要么表现为大伙认同的产品、要么表现为公众知道的公司,
二是有门槛,可以是量的积累,也可以是质的提高,一般人没那么容易做到,很简单的事,量的积累也会让人佩服,锻炼几个月不难,难的是坚持锻炼,写日记并不难,难的是像曾国藩那样坚持写日记。
三是可正向叠加,你做的一件事,可以成为做另外一件事的基础,不需要另起炉灶,即使是追热点、跟风,你也要考虑这里面有哪些是不变的,是未来长期用得上的,否则就不是积累,而是消耗,时间过去了,但势能却没建立起来。
四是具有可传播性,自传播或者他人帮你讲述的时候,能记住,或者场景化,有冲击力,久而久之,就变成了你的品牌故事,或者传奇性故事。